最近,記者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
醫(yī)院眼科主任醫(yī)師、教授張效房
進行了專訪,他表示一輩子鉆研
眼科那點兒事不累。
張效房:一輩子鉆研眼科那點兒事不累
每天早上8時多,96歲的他準時
走出家門,獨自走路上班,不用
人接送。
每周上6天班,每周二門診,每
周四查房,改論文,帶學生……
直到今天,他還堅持給醫(yī)學院的
本科生和留學生授課。這是鄭州
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眼科教授張效
房的生活狀態(tài)。
一個4歲多的小姑娘,半年前患
上了斜視。張老一見小朋友,臉
上立即泛起了柔和的微笑,先夸
獎“懂事、可愛”,接著和聲細
語地引導,讓她看檢眼鏡投在墻
上的光暈,他使用的詞是“看燈
燈”。
一次,一位瘦削的老者悶著頭進
了診室,把提著的大包小包往地
上一放,不吭不哈地把病歷本放
在張老面前。這位老漢來自陜西
省白水縣,在當?shù)乇辉\斷為白內(nèi)
障,反復治療不見好轉(zhuǎn)。張老初
步檢查后,認為老漢需要做光視
力學檢查進一步診斷。此時,時
針已指向12時。老漢拿著檢查單
躊躇著,怕做完檢查回來張老已
經(jīng)下班回家。
張老明白了老漢的心思,給他打
包票:“你放心,不等到你回來
,我就不走?!?/span>
老漢的病情相當棘手。最終,張
老從老漢兩只眼睛反光點的細微
差別上,判斷其應為外斜視引起
的弱視。
送走所有病人,已接近下午2時。
“老爺子,您不累嗎?”記者口
干舌燥地問?!安焕?!習慣了,
每次都這樣?!币簧衔鐩]顧上喝
一口水的張老,面帶著微笑回
答。
從容收拾好診斷箱,老先生利落
地走出診室,走向位于鄭大一附
院門診樓18層的《中華眼外傷職
業(yè)眼病雜志》編輯部,修改論文。
張老是該雜志名譽主編。
“您改一篇稿件最多要花幾個小
時?”記者問。張老沉吟一下
說:“七八個小時吧,有的我
還要再查資料?!备钣浾叱?/span>
驚的是,他每天要花10個小時
修改、批閱論文,睡三四個小
時是常態(tài)。別看改論文到凌晨
3時,早上6時多,老先生就又
精神煥發(fā)地起床了!
小檔案
張效房,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
眼科主任醫(yī)師、教授,河南眼外
傷研究所名譽所長,世界眼科基
金會理事、中國分會會長。1955
年以來,他在眼內(nèi)異物定位和摘
出方面有38項發(fā)明和改進,其中
一項被認為是我國對國際眼科學
事業(yè)的兩大貢獻之一。張效房獲
科技成果獎12項,包括全國科學
大會優(yōu)秀科技成果獎,美國眼科
中心頒發(fā)的突出成就獎以及中美
眼科學會頒發(fā)的“金蘋果獎”
等。
來源:攜手健康網(wǎng)
更多新聞請點擊:
